一、确认话题的收录性
百度百科并非收录所有内容,热门话题需满足一定条件才具备创建词条的资格。
话题具有较高关注度:话题应在公众领域引发广泛讨论,例如社会热点事件、热门文化现象、新兴科技概念等。比如 “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” 这一话题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在医疗行业的不断渗透,引发众多媒体报道、专家研讨和公众关注,就符合关注度要求。若只是小范围群体内讨论的话题,通常不适合创建百科词条。
具备可查证性:话题相关信息要有可靠的来源进行证实。这意味着所有用于描述话题的内容,都需能找到权威的参考资料支撑。
二、收集权威参考资料
参考资料是百度百科词条审核的关键,直接影响词条能否通过。
权威媒体报道:优先选择官方媒体,如新华社、人民日报、央视新闻等发布的内容。省级党报党刊以及正规新闻网站(如澎湃新闻、界面新闻等)的报道也具有较高可信度。例如创建关于某热门电影的词条,可引用《人民日报》对该电影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评论报道作为参考资料。
行业权威平台内容:不同行业有各自的权威平台,如科技领域的 36 氪、钛媒体;财经领域的第一财经、财新网;学术领域的中国知网、万方数据等。若创建 “区块链金融应用” 相关词条,可引用 36 氪对区块链在金融场景应用案例的分析文章作为参考。
正规出版物:经 ISBN 认证的书籍、期刊,以及国家认可的学术数据库中的文献等。在创建专业学术类热门话题词条时,引用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能有力支撑词条内容。如创建 “量子计算原理” 词条,可引用相关量子计算领域的权威学术著作中的观点和理论阐述。
要注意,企业官网、公众号文章、付费推广内容、论坛帖子、个人博客等,一般不能作为百度百科词条的参考资料,因其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和权威性。
三、规范撰写词条内容
选择合适的词条名称:应使用话题最广为人知、简洁准确的名称,避免使用简称、别称或带有营销、主观色彩的词汇。比如热门电视剧,要用其正式剧名作为词条名;对于新兴概念,采用行业内普遍认可的标准名称。若名称存在多义情况,创建时需明确所属分类,以便准确对应话题主体。
合理搭建词条结构:百度百科为不同类型词条提供了标准化模板,可参考这些模板来组织热门话题词条的结构。一般来说,开头设置摘要部分,用简洁语言概括话题核心要点,让读者快速了解话题全貌。接着分章节详细阐述,如介绍热门事件,可按事件背景、发展过程、主要影响等板块展开;介绍热门概念,可从定义、起源、应用领域、发展趋势等方面叙述。每个部分用二级标题清晰区分,使词条逻辑清晰、层次分明。
客观准确表述:内容撰写过程中,务必保持客观中立态度,避免加入个人主观评价、情感倾向或夸张表述。例如描述热门产品时,只能陈述产品的客观参数、功能特点等事实,不能写 “这款产品是市场上最好用的” 等主观话语。使用平实、准确的语言,以事实和数据说话,增强词条的可信度。
添加必要的辅助信息:为丰富词条内容,可适当插入与话题相关的高质量图片、图表、视频等多媒体资料,但要注意版权问题,确保使用的资料来源合法合规,并为其配上准确、简洁的说明文字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话题。如创建 “马拉松赛事” 热门话题词条,可插入赛事现场精彩瞬间图片、历年赛事成绩图表等辅助信息。
四、提交审核及后续处理
提交审核:完成词条内容编辑后,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“提交” 按钮。提交时,需填写清晰、准确的修改原因,简要说明新增或修改内容的依据和目的,如 “新增 [具体时间] 该话题引发的最新事件,参考资料为 [具体媒体名称] 的报道”“根据 [权威参考资料名称] 修改了话题中关于 [具体内容] 的错误表述” 等,让审核人员能快速了解词条的价值和合规性。
等待审核结果:百度百科审核通常需要 1 - 3 个工作日,审核期间需耐心等待。若审核通过,词条将正式展示在百度百科平台上,供用户查阅;若审核未通过,需仔细查看审核意见,根据提示的问题对词条进行针对性修改完善后,再次提交审核。常见的审核不通过原因包括参考资料不足或不权威、内容存在广告性质或主观表述、格式不规范等。针对这些问题,需补充权威参考资料、删除违规表述、调整格式,直至词条符合百度百科的收录标准。
持续更新维护:热门话题往往具有动态发展性,随着时间推移会不断产生新的信息和变化。因此,即便词条已通过审核,也需持续关注话题动态,定期更新词条内容,补充最新事件、数据、观点等信息,确保词条始终能准确反映话题的全貌和最新状态,为用户提供及时、准确的知识服务。例如对于热门科技话题,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拓展,需适时更新相关技术参数、应用案例等内容。